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,改编自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,这是近年来影视剧作品中较为罕见的一次改编,当然也是一次成功的改编。从散文到剧集,《我的阿勒泰》挑选的角度堪称独特与精准,它成功地从散文集中提炼出角色性格,并将散落书中的人物编织成一个完整的链条。全剧以地方风物的壮美开阔和人物内心的纯粹质地,打开了一道通往观众内心的门,它所迎合的,是这个时代所稀缺的恬静、清新与从容。 电视剧《我的阿勒泰》以唯美风格与真挚情感让人耳目一新,同时也使主旋律作品完成了新一轮进化:主旋律作品的功能性转移,沉浸与体验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; 大合唱 交响乐 式的宏伟表达是主旋律, 浅吟低唱 直击心灵 式的抒情表达一样也可以是主旋律。 在电影《集结号》《风声》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后,它们以对战争、谍战类型作品全新形式的呈现,赢得了 新主旋律 的说法。此后, 新主旋律 又在《人民的名义》《觉醒年代》《山海情》《红海行动》《长津湖》《人世间》等大量影视作品中,得到了新的延展与诠释,人们发现,只要是那些讲述正义与善良、追求公正与美好的文艺作品,都可以算作主旋律作品。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升级,主旋律作品也在迅速进化,已经在无形中贯穿了历史与时间,形成了一个统一的、连贯的、有继承有创新的序列。 当我们观察近二十年来主旋律作品的发展轨迹时,不难看到,主旋律作品的视角不断切换,领先于形式与内容的创新,这一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。来自创作者的视角变化,是一种具有引领意义的、积极主动的突破,并非来自观众和市场层面提出的要求,因而每次 主旋律 的角度调整,都会带来新鲜或惊喜的效果,这不仅鼓励了创作群体对主旋律不断进行新尝试的勇气,也使得市场对主旋律拥有了更强的需求度与容纳性,在今天,主旋律作品已经货真价实地成为了消费与欣赏领域的主流。 谁说只有高投资、大制作、史诗场面,才配得上 主旋律 这三个字?这恰恰是对主旋律的一大误解,是强行被捆绑于主旋律之上的巨石。主旋律一样可以是文艺的、轻巧的、清新的,但这样的主旋律,想要出爆款、出佳作,也必然要满足以下条件:以人民为中心,坚持文艺的人民性,符合大众审美,与大众价值观不谋而合,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讨论度,有助于观众借助作品释放向上、向美、向好的情绪。 《狂飙》《漫长的季节》《繁花》……回看近两年的荧屏佳作,它们虽然在形式内容上有很大的区别,但内里都藏有真正意义上的主旋律。这些作品把主旋律带入到一个新场域,让人意识到主旋律创作仍然有着许多的可能性,正是在对这种诸多可能性的期待下,创作者与观众才能够保持良性的互动,使主旋律作品汇聚成江成海,涌动不息,生机勃勃。
# 人民性,主旋律影视作品的“活水源头”
近年来,主旋律影视作品佳作频出,从展现脱贫攻坚伟大历程的《山海情》,到全景式描绘新中国工业建设的《钢铁意志》,再到彰显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的《长津湖》系列,这些作品在思想性、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实现了高度统一,赢得了口碑和市场的双丰收。究其原因,就在于它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,讲述人民的故事,展现人民的奋斗,回答人民的关切。
人民性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本质属性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是时代的英雄,也是文艺作品的主角。主旋律影视作品要想打动人心、引发共鸣,就必须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、情感、理想,表现人民的喜怒哀乐、酸甜苦辣,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、深度和力度,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。
人民性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价值追求。主旋律影视作品不是空洞的说教,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;不是高高在上的恩赐,而是贴近人心的情感交流;不是单向度的灌输,而是双向度的互动。主旋律影视作品要想发挥其引导社会、教育人民、推动发展的功能,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用真善美来抵制假恶丑,用光明驱散黑暗,用温暖消除冷漠,用高尚引领低俗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教育、得到启迪、获得鼓舞。
人民性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新源泉。主旋律影视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,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;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,而是开门问策的结晶;不是自我陶醉的孤芳,而是百花齐放的满园。主旋律影视作品要想适应时代发展和观众需求,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,反映时代变化,回应时代问题,展现时代精神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新鲜感、时代感、未来感,才能为作品赢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。
总之,人民性是主旋律影视作品的“活水源头”,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和动力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主旋律影视作品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。